《三餐四季》:從味覺到心靈的多重審美體驗
中國的飲食文化,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勞動智慧。千百年來,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人,憑借著對美食的熱情和卓越的創(chuàng)造力,不斷探索、創(chuàng)新、耕耘,烹飪著回味無窮的佳肴,感受著熱辣滾燙的生活。近日,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商務部聯合攝制,央視綜合頻道制作的大型美食文旅季播節(jié)目《三餐四季》熱播。在每期節(jié)目中,主持人與各界知名人士組成的“尋味團”深入探訪一省之內的兩座城市,品嘗當地的傳統美食,體驗特色風土人情,生動呈現各地熱火朝天的生活圖景。
《三餐四季》跳出傳統美食節(jié)目的范疇,不僅為觀眾呈現了一場關于中國美食的視覺盛宴,更帶領觀眾進行了一次深度的民族文化之旅。節(jié)目中選取的每一道菜肴不僅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, 也是對當地豐富而獨特的自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和歷史文化脈絡的一種體現。 比如,貴州遵義有幾百年的辣椒種植歷史,辣椒成為田地、市集、餐桌上的一道風景,無辣不歡的貴州人把辣吃出了各種花樣,酸辣、香辣、煳辣、油辣、麻辣……五花八門的辣,構成了貴州人爽利火熱的生活。再比如,作為古代重要的水陸要沖,江蘇淮安的飲食文化深受文人墨客影響。無論是蘇軾期待的“蔞蒿滿地蘆芽短”,還是楊萬里回味的“魚吃雪花方解肥”,都既講究味道,又追求意境。
地方美食是舌尖上的文化密碼,能夠反映出當地人的性格特點和生活態(tài)度?!度退募尽飞钊胪诰蛎恳坏捞厣朗潮澈蟮墓适拢剿髌渲刑N含的人生百態(tài)。河北邯鄲三兄弟和他們的妻子合伙經營了一家24小時拉面館。十幾年如一日的扶持與堅守,“全家在一起最開心”的真情告白,體現了中國人“家和萬事興”的傳統價值觀。貴州遵義女孩李雪為了滿足父親心愿,接手豆花面店,一邊用心傳承傳統技藝,一邊堅持從事健身教練的工作,用行動詮釋了何為責任與熱愛。福建莆田有著“沒有鹵面不成席”的傳統,莆田餐廳創(chuàng)始人方志忠在海外多次目睹華僑老人因為一口鹵面淚流滿面的場景,便立志要把莆田餐廳開遍全球,讓在外拼搏的游子能品嘗到熟悉的味道,聊以慰藉舌尖上的鄉(xiāng)愁。穿插于《三餐四季》里的人生故事,不僅令人動容,也讓觀眾對飲食的分量和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。
中國人的一餐一飯,不僅是為了溫飽,更有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共鳴?!度退募尽芬砸环N溫情脈脈的筆觸,勾勒出溝通過去與現在、連接個體與鄉(xiāng)土的中國飲食文化全景圖。一碗羊肉粉,訴說著貴州遵義人的鄉(xiāng)愁;一鍋海鮮酸菜火鍋,飽含著遼寧葫蘆島人的熱情;一盅四物番鴨湯,蘊藏著福建泉州人的深沉內涵;一口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豆沫,體現著河北邯鄲人的溫厚……活色生香的地方佳肴,街頭巷尾悄然流淌的煙火氣息,以及普通居民的平凡日常,讓《三餐四季》有味道更有溫度?!度退募尽芬云洫毺氐囊暯呛蜕羁痰亩床炝Γ毮伒夭蹲降矫恳坏兰央?、每一口食物背后所承載的溫暖,展現了食物作為傳遞文化、情感的媒介在中國社會發(fā)揮的重要作用。
以一日三餐為線索,《三餐四季》巧妙串聯起中國人平凡而真實的生活日常,既展現了中國廣博的地理風貌與豐富的物產資源,也映照出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人文底蘊與價值觀念。它不僅是一部秀色可餐的地方美食“集郵冊”,也是一本鮮活生動的人文歷史“教科書”,以一餐一飯的小切口,講好了“三餐煙火暖,四季皆安然”的中國故事。
(作者:劉冰雅,系光明網記者)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