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25-09-17 03:01:26播放:0

《好大王碑》全稱《高句麗廣開土境平安好大王陵碑》,又稱《廣開大王陵碑》。該碑是我國現(xiàn)存的最大的石碑之一,是高句麗王朝的長壽王為銘記其父永樂太王的功績而立。碑文記敘了永樂大王當政征討稗麗、攻百濟、救新羅,伐夫余、敗倭寇的赫赫戰(zhàn)功。該碑立于好太王陵寢東側(cè)。因永樂大王死后謚為“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”,故又稱其為《好大王碑》。碑文為方嚴厚重的隸書 , 也保留部分篆書和楷書,形成一種方方正正的書法風格 , 是我國書法由隸入楷的重要例證之一,被稱為“隸楷過渡的活化石”。

當代書法大家言恭達以意臨《好大王碑》的創(chuàng)作,完成了一場與魏晉隸書巔峰的對話。其起筆多取篆法藏鋒逆入,筆鋒如錐畫沙般切入紙面,既保留了《好大王碑》方筆峻削的典型特征,又融入了金文圓勁渾厚的筆意,使每一根線條都如青銅鑄器般,兼具硬度與溫度。

行筆過程中“澀筆”的運用堪稱神來之筆。他借鑒篆書“屋漏痕”的筆法原理,讓筆鋒在行進中與紙面形成微妙的對抗,線條中段?,F(xiàn)“飛白”,如老樹枯藤般遒勁盤曲。這種處理既不同于《好大王碑》原刻的刀刻剛性,也區(qū)別于后世書家的刻意柔化,而是以“人為的自然”再現(xiàn)了碑刻歷經(jīng)風化后的蒼古意趣。

收筆處則方圓互見,短畫取方勢如刀削斧劈,長捺則以篆法緊收,順勢出鋒如劍指蒼穹,將《好大王碑》方中寓圓的筆法特征轉(zhuǎn)化為更具節(jié)奏感的筆墨韻律。這種篆隸融合的筆法體系,實則是對隸書演變軌跡的精準把握。言先生以篆法為骨,不僅還原了這種文字演變的歷史軌跡,更以篆書的中鋒用筆強化了線條的立體感。使原本平面的刻石文字在筆墨中獲得了三維的空間生命力。

《好大王碑》的結(jié)體以方峻沉雄著稱,字勢如古松拔地,疏密對比極具金石之趣。言恭達的意臨并未刻意復(fù)刻這種字形,而是抓住“方圓聚散”的核心規(guī)律,進行創(chuàng)造性轉(zhuǎn)化。他在八尺的宏闊空間中將單字結(jié)體的“小開合”與十六條屏的“大開合”相呼應(yīng),構(gòu)建出層次豐富的視覺節(jié)奏。

單字處理上,保留了《好大王碑》外方內(nèi)圓的結(jié)體特征,但強化了疏密對比的戲劇性。如“好”字左部緊湊如握拳,右部“子”旁則舒展如伸臂,每一筆中聚鋒落筆、提鋒澀行,形成重若崩云的視覺焦點。這種處理既延續(xù)了碑刻的雄強意趣,又融入了行、草書的靈動,使靜態(tài)的隸書產(chǎn)生動態(tài)的敘事感。

此次十六條屏的創(chuàng)作中,墨法的豐富變化成為連接古今的精神紐帶?!逗么笸醣纷鳛槭?,本無墨色變化,而言恭達以“墨分五色”的筆墨語言,為靜態(tài)的文字注入了時間的維度,使千余年的歷史滄桑在濃淡枯潤中流轉(zhuǎn)。

言恭達的八尺十六條屏《好大王碑》意臨作品,本質(zhì)上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。他以篆隸融合的筆法體系還原了隸書的歷史本真,以方圓相濟的結(jié)體章法再現(xiàn)了碑刻的雄強意趣,以濃淡潤渴的墨法語言注入了當代的審美哲思。在這場對話中,《好大王碑》的古老基因獲得了新的生命力,而言恭達的個人風格也在與傳統(tǒng)的碰撞中愈發(fā)鮮明。這組作品的價值,不僅在于技藝的精湛——八尺大幅創(chuàng)作對筆力、控制力的要求極高,十六條屏的章法布局更需全局在胸,更在于它為當代隸書學(xué)習提供了臨創(chuàng)轉(zhuǎn)換的清晰路徑。這正是言恭達用筆墨寫下的臨創(chuàng)箴言:傳統(tǒng)是根,出新是葉,唯有對經(jīng)典心懷敬畏、對時代保持敏感,書法藝術(shù)才能在傳承中生生不息。
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
識別二維碼參與書超江蘇

言恭達通臨《好大王碑》十六條屏部分欣賞
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
校對 胡妍璐

評論

  • 評論加載中...
?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