紀念顧景舟先生誕辰110周年,《布衣壺宗:顧景舟傳》全新修訂版面世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2025年10月15日,“致敬一代宗師,緬懷壺藝泰斗——紀念顧景舟先生誕辰110周年”活動在深秋的陶都宜興隆重舉行,集結(jié)了來自全國文博界、藝術界的專家學者,顧景舟先生的親屬和弟子傳人,宜興市委市政府領導,以及紫砂藝術界多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等百余位嘉賓名流。
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致敬,更是一場匯聚四方力量的文明回響。譯林出版社推出“中國最會寫紫砂的作家”、文化學者徐風的力作,全新修訂紀念版《布衣壺宗:顧景舟傳》,此書自初版十年來,其命運與顧景舟先生所代表的“風骨入壺,壺即風骨”的紫砂精神,早已緊密相連,它不僅僅是一部傳記,更是一座橋梁,通往清寂而豐饒的紫砂藝術世界?;顒蝇F(xiàn)場,譯林出版社社長葛慶文代表出版方致辭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中國紫砂的歷史,六百年光陰,相較于其他古老工藝,或許不算漫長,卻因這沉睡億萬年的五色泥土被喚醒,而獨步天下。紫砂壺,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器物與技藝,成為中國人生活哲學的飽滿切片,是中國文人精神世界的具象標本。它所蘊含的至樸求真、天人合一之境,是可以用手與心真切觸摸并表達出來的,這是中國人推崇的自然精神與追求的極致體現(xiàn)。正如徐風先生所言,“紫砂壺,是最典型的中國表情、中國表達”。而在當代,能將這種“中國表達”推向極致,并以風骨鑄就壺魂的,莫過于顧景舟先生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顧景舟先生之所以成為“布衣壺宗”,在于他一生堅守的“素心”。他的“不茍且”,是內(nèi)在秩序與美學信仰的外化,是風骨,也是修行。他將紫砂從“工”的層面提升至“藝”的境界,更抵達“道”的層面。顧老離去已近三十載,但他所留下的,遠不止那些在拍賣市場上創(chuàng)下天價的傳世名作。他讓一門手藝接通了文化的源頭,賦予了它更多的尊嚴。他的“手感”仍然鮮活,他的理念與技藝,仍在弟子們的手中延續(xù)。
文學的書寫,在一定程度上,也讓這種鮮活有了打敗時間的保障。徐風先生被譽為“中國最會寫紫砂的作家”,更是一位被賦予了特殊使命的文化學者。徐風用飽含敬意與溫度的筆,吹入了一口文學的真氣,恰如“惠風吹盡六條塵,清凈水中初見月”,讓紫砂重新變得鮮活而可親。這部《布衣壺宗》的寫作,本身就是一場從遙望到融入的朝圣。徐風先生曾坦言,寫作此書,最初的“隔”與后來的“通”,直至將顧老視為“自家的和藹長輩”,在數(shù)百萬字的資料和70多人次的采訪中沉潛,這份生命的對接,使傳記超越了文獻梳理,充滿了情感的共鳴、精神的對話和生命的溫度。它不僅是“寫一個人”,更是“寫一種精神”,是以文學的力量,對一段風雨人生進行的修復與還原,完成一次心靈史的寫照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《布衣壺宗:顧景舟傳》作為唯一一部得到顧景舟先生家人正規(guī)授權(quán)的權(quán)威傳記,在出版十周年暨顧景舟誕辰110周年之際,推出全新修訂紀念版。既是對大師非凡藝術旅程的深情回溯,亦是一次對技藝、德操與風骨的莊嚴朝拜。本書初版即獲“中國最美的書”、“中國好書”、第五屆中國傳記文學獎、江蘇省“五個一工程”獎等重量級榮譽。修訂版更深入顧氏家族塵封的寶庫,首次披露大師手札、日記、信函與圖紙筆記,新增四十余幅珍貴歷史圖片及萬余字文獻。泛黃的卷頁,帶著時光的沉淀,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一代宗師不為人知的內(nèi)心世界與藝術堅守。全書以“纖夫”“櫓公”“舵手”三部曲,宏闊而細膩地勾勒出顧景舟先生波瀾壯闊的藝海人生。從早年學藝的艱辛,到滬上仿古的歷練;從潛心授徒、奠定現(xiàn)代紫砂教育基石的奉獻,到晚年于壺藝之巔的孤寂與超越——作者徐風以凝練深情的筆觸,書寫了一個藝術巨匠的生命史,更刻錄了一部紫砂藝術的百年精神史。
在這個技術飛速迭代、人工智能試圖復制一切的時代,回望顧景舟先生的一生,我們愈發(fā)感受到那種以手抵心、以器載道的手工精神的珍貴。他讓我們相信,在這盈盈一壺之中,足以安頓一個文人世界的風骨與靈魂。
揚子晚報|紫牛新聞記者沈昭
校對 胡妍璐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